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正文

 摘自:中国档案2012年第1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为档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档案部门应当准确定位、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大作为。

作为社会活动真实记录的档案工作,同样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二条都将作为档案事业主体部分的档案馆明确定位于社会的文化事业单位属性,这一标签显示出档案和档案馆工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需要档案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工作,不断地拓展、丰富、发展、光大档案文化,使之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服务社会大众、提升档案工作地位,使之成为繁荣社会文化的生力军。档案文化紧紧围绕档案部门“保存记忆、服务社会”社会职能的实现能力而形成与发展,档案文化体现在档案的历史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

档案的历史文化。档案是各项活动的记录,是历史发展的记忆,无论是历朝历代的档案,还是各行各业的档案,所有档案中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整个社会的变化、进步与繁荣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均在档案中得以体现,档案所延续的是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档案部门必须履行档案历史文化的传承职责,将承载历史文化的档案保管好,传承给后人。

档案的服务文化。档案信息服务能力是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档案服务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发挥档案作用的主要措施。“有为才有位”,档案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需求为驱动,贴近用户,通过服务有所作为,让社会感受到档案的作用和帮助,进而理解和支持档案工作。

档案的创新文化。变化是当前世界的主旋律,社会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档案工作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而产生的一项专门工作,档案工作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档案部门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研究档案工作规律,不断进行档案工作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档案部门在档案创新文化上自觉探索和实践,加大档案工作与社会的融合,全面推动档案工作的兴旺与发展。

档案工作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档案部门应当重视档案文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融合,如果档案部门忽略了档案文化建设和社会环境变化,档案部门社会职能的实现能力会大打折扣。一些档案部门的档案文化意识淡薄,对社会大环境的飞速变化不敏感,对电子文件出现的现象缺乏深入研究和相应技能学习,在电子文件管理面前苍白无力,工作局面十分被动。这种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管理缺失极有可能造成社会活动记忆的散失,无法真正履行档案部门保存社会记忆的职责,档案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也无从谈起。还有一些档案部门忽略贴近用户需求为目标的档案服务文化理念,不管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沿袭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传统方式,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主动根据社会变化而拓宽档案信息服务途径,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服务百姓,缺乏与媒体合作、举办展览等文化形式的档案宣传,自觉不自觉的导致了档案信息开发不力、传播不畅、利用不便,造成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实际降低了档案部门服务社会的职责能力。这些现象应当给忽视档案文化建设的档案部门敲响警钟。

档案文化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档案部门应当通过自身工作不断丰富档案文化的内涵。档案文化的建设必须引起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它是做好提升档案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抓手是围绕大局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档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环境氛围,在弘扬档案文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使两者之间驶入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轨道。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长 屠跃明

地址: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图书信息中心302室
邮编:266590

版权所有: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